央视教育纪录片《镜子》:爱,逐渐变成了伤害
《镜子》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10年酝酿、2年摄制,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。
纪录片只有三集,一共90分钟,内容很简单: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,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“改造”,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。
有人说,这部纪录片“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”。爱,为何有时变成伤害?到底何为理想的教育?这篇文章,有点“戳心”,为的是更多家庭的教育能“走心”……
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
张钊(化名),17岁,高三学生,原来成绩很好,突然不愿再去上学,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,直接还手打父亲。
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里,他多次想要自杀,想要跳楼。
见来者是教育机构的,张钊反应激烈,径直朝阳台门窗撞去……
被制止后,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……
经过劝说,张钊同意前往武汉,却在途中吼叫“绑架”,招来警察问询……
在接受心理辅导后,张钊表露心迹:他们(指父母)平时就说,什么事儿你让他干吧,他不敢干。其实他只要每一次说这句话,就是说‘你跳下去,你让他跳,你看他敢?’,他每次说完这句话,我就想,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。”
家明(化名),15岁,刚参加完中考,沉迷网游,黑白颠倒,不愿上学。
家明的父亲干着急,“就是不能提上学,一提上学就烦了,他说我要唱歌要画画,要做一个自由的人,我说那怎么行呢?”
当教育机构老师去接家明时,他极为抗拒,指着自己手腕的伤疤嘶吼,想要逼退来者,“你知道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?怎么弄的?”“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,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,因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……”
孩子被“掳走”,家明的父亲痛心至极,“走到这一步,我都不知道为什么,其实我也不想把他交给你们,这是没办法的办法。”
敞开心扉后,家明说,“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可以干嘛就干嘛,他们从来就没给我机会干嘛,我就很恨他们,他们说话就像逗小孩子一样。”
与张钊、家明不同,14岁的泽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,宅了1年,整天上网。
面对母亲的关心,泽清却说成“贱”。在失控时,他曾拽着母亲的头发,拼命地打,用指甲抓,甚至拿起刀……
泽清的父亲心灰意冷,“有时候觉得回到家了,还不如在办公室待着,还不如去出差……一到家里就是吵吵闹闹,不断地声音轰炸……干脆这个家庭破裂算了。”
泽清的这段自述,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会对母亲拳脚相向。他认为,最需要上课的是家长。
这些父母,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?
片中被孩子抱怨的父母难道真的“无恶不赦”?
也许我们能从张钊的父亲给孩子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:
“看到你写的信后,我心都碎了。儿子,知道你的心情不好受,知道你还在怨恨我们……我感受到我这个做父亲的有点不合格。回想你没有上学的那段时间,我没有读懂儿子的心,不知道用什么方和语言和你沟通。老爸对你说一些狠话,请儿子原谅,老爸在这儿对你说声对不起。”
家明的父亲说自己少年时期家境贫寒,读大学之前都没有喝过一杯牛奶。
如果即将离世,最想对孩子说的就是:希望他这一辈子过得比我这一辈子要过得好,这是我最终的一个心愿。
而应泽清的要求,他的父母已经买了一所新房,还攒好了学费供他去澳洲留学。
你们看,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?爱啊,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,与生俱来,可是有些父母可能真的不知道怎么样去爱。
这些家长,虽然背景不同,却在家庭教育中陷入同样的误区: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孩子,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。
事实上,他们孩子想要的只是父母对他情绪的理解,但是沟通问题把家长孩子推到对立面,表面上的“苦口婆心”也逐渐演变成“控制欲”。
弗洛姆说:
爱是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,
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,
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。
只有产生联结,才能渐渐引导孩子,
而你也能慢慢理解和释怀孩子当时的想法。
叮当派好习惯小编想起了2019年热播的电视剧《小欢喜》。
片中,小陶虹饰演了一位单亲妈妈宋倩。
宋倩所理解的对女儿英子的爱,就是对全天候地敦促女儿学习,对女儿实施了360度无死角的监控。
为了随时掌握女儿的学习状态,宋倩将女儿房间的墙面改成了可视状态,当有人来家里时,就放下百叶窗,隔开房间与客厅,让女儿专心学习不受打扰。
她的时间观念更是强得令人窒息。
不难想象,在这扇窗后生活的女儿,毫无隐私可言,所有的一切都是处于被监控的状态。
不仅是在学习上严格监管,宋倩对英子的控制欲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一旦她察觉到了一丝缝隙,便会严丝合缝的堵上,绝不让英子有任何脱离监控的机会。
这样的决心即使是在面对英子父亲时也毫无松懈,当她前夫想要带英子去稍微放松一下,表达一下自己对英子的关爱时,宋倩便如临大敌,毫不留情地表达自己的敌意。
对她来说,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督促孩子学习。
只是,这样方向走偏、满满控制欲的爱,带给孩子的,最后往往是伤害。